2019年5月17日和18日在G楼420,伟德bv1946举办2019年度分子与神经影像教育部工程中心系列会议---暨生物医学前沿交叉高端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以“启迪思想、孕育创新”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增强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为研究生提供的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和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应公司王忠良教授邀请,7位国家杰出青年专家学者(清华大学李景虹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毛兰群和马会民研究员、中科院理化所王树涛研究员、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夏帆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张春阳教授)来公司做学术报告。伟德bv1946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讨论热烈、气氛活跃。这次讲座极大地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大家科研热情,使公司师生受益匪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夏帆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固态纳米轨道的生物分子检测”的学术报告。夏教授从实验设计阶段逐步的向大家讲解了纳米孔的设计与修饰以及其在生物分子筛选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介绍了自己在纳米孔道层面上的有关量子限域的科学猜想。
夏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博导、经理。主要从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 Rev.; Chem. Soc. Rev.;J. Am. Chem.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t. Protoc.等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他引4000余次,有6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2年10月回国后主持基金(省部级以上)及获得荣誉(省部级以上)如下:2012年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2年湖北省百人计划,2013年湖北省特聘专家,2014年科技部青年973首席科学家,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年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16年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2018年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春阳教授作了题为“单分子检测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应用研究”的报告。张教授就生化分析和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做了讲解,详细介绍了课题组构建的单分子、单细胞水平上的分析平台,利用单分子检测多种DNA,并实现了对多种不同疾病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miRNA药物筛选,小泛素样修饰,组蛋白修饰酶等),同时指出课题组通过链替代扩增反应、指数扩增反应、滚环放大反应以及连接酶链式反应等信号放大技术,实现高灵敏度分析的研究成果。张教授的报告思路清晰、内容详尽深入,现场同学们踊跃提问,气氛活跃。
张春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经理。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入选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和广东省"南粤百杰"杰出人才工程,2015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单分子检测 与成像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章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有影响力杂志,并被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Science Daily等国际权威期刊及媒体广泛报道和评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景虹教授作了题为“单细胞分析化学”的报告。报告中,李教授主要介绍了当前单细胞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阐述了自己课题组在单细胞分析方面所做的典型工作:从RNA高通量成像及面临的挑战,及基于序列编辑的RNA高通量成像(内标法,PCR扩增产物标记,SeqEA的高通量编码),高通量mRNA原位成像定量分析,线粒体DNA单碱基成像及分析等方面,分析了未来几年单细胞分析技术发展的目标并表示单细胞研究将更准确、更全面的反映细胞生理状态和过程,对于生命科学研究、重大疾病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助力精准医疗,癌症治疗与筛选。
李景虹,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年获中科经理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博士学位,1997-2001年在美国伊利偌利大学、加利福利亚大学、克莱姆森大学和Evonyx公司研究与工作,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中科经理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04年至今,在清华大学担任化学系和分析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化学与纳米电分析化学、生物传感与生物分析化学以及单细胞分析化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Protocol,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nal. Chem.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论文被引用>39,000次,H-index 104 (Google Scholar)。2015年-2018年连续四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创新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任ACS Sensors, Small Methods (Wiley), Materials Today Adv. (Elsevier), Cur. Anal. Chem.等期刊编委或副主编、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毛兰群研究员作了题为“脑神经化学的活体电化学分析”的报告。毛兰群研究员全面阐述了活体电分析化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及机遇和挑战。详细介绍了自己课题组近年来在活体电分析化学研究中取得的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快速扫描循环伏安法,基于微米管的体内电化学分析,无电流通过或极少电流通过的体内电化学分析,无线电化学系统用于体内分析。
毛兰群,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ACS Sensors副主编,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 ACS Omega,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Electroanalysis编委。一直致力于活体分析化学的研究,尤其注重在活动物层次,建立和发展脑化学定量获取的分析化学新原理和新方法。迄今,已在JACS, 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应邀在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撰写综述论文3篇,发表专论4章节。主持和完成科技部、基金委、科学院项目近20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度)。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杨朝勇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液体活检新方法”的报告。杨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的工作成果,主要围绕即时检测(如何建立特异,灵敏,简单,便捷的即时检测方法)、液体活检(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疾病筛查新技术)、单细胞分析(高通量,高精准,高灵敏单细胞转录组分析)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并提出了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及设计思路,并总结了微流控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优势。
杨朝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卢嘉锡化学特聘 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员工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分析化学,在分子探针、微流控芯片、信号放大、单细胞分 析等方向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 在AccChem Res、PNAS、JACS、AngewChemInt Ed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研究工作被美国Washington Times、The Scientist、英国RSC Chemistry World、欧洲Wiley Chemistry Views、JACS Spotlights、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与刊物做了专题报道。先后获得了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研究生奖、中国政府国家优秀自费职工奖、中美化学与化员工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科技部等9部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个人 等奖项与荣誉。现任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副主编、BMC Biochemistry副主编、Analytical Chemistry、Lab on a Chip、Analyst、Biomicrofluidics、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编委。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马会民研究员作了题为“光学探针与传感分析”的报告。马会民研究员围绕光学探针,总结性的从研究背景、光学探针的设计方法、光学探针的响应模式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作了详细报告,让我们体会到“小探针,大作为”的化学魅力。
马会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生物分子的光学探针与传感分析、生物光谱学与选择性探测研究。曾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政府特殊津贴。在Chem. Rev.,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应邀(曾)担任《科学通报》、《Current Chemical Biology》、《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等刊物的编委。
2019年5月18日上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树涛研究员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418会议室为师生们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仿生粘附可控界面材料”。王教授主要分享了从仿生角度出发设计的研究思路,介绍了“结构匹配与分子识别”协同的生物识别粘附效应。王教授的学术讲座非常精彩,善于利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于同学们理解,而且不失幽默。学术报告会后,王树涛研究员与公司师生进一步对“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话题进行分享和深入交流。
王树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曾获2006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2008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50篇),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3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包括Sci. adv.,Angew. Chem.,Adv. Mater.,JACS,Nat. Protocol.,他引4200余次。授权中国专利8项,美国专利2项。并先后在Chemical Review, Chemical Society Review, Annual Review Nano Research, 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 Chemistry Review, MRS Bulletin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邀请综述,英文专著3章。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 Nature medicine,Science Daily,Chem&Eng News,Materials Views China,Material Today,Lab Chip等亮点报道。被Nature Chemistry的“The Sceptical Chemist”、Asia-Pacific Biothech News的“People Watch”、China Science Daily等做了人物专访报道。